港股创新药悲壮叙事的背后
五月最后一个交易周,港股创新药板块不停刺激着投资者们的肾上腺素。
5月25日,康宁杰瑞打响“第一枪”,3日内累计跌近40%。
原因是其PD-L1/CTLA-4双抗KN046临床III期的总生存期暂未达到统计学显著差异。
【资料图】
5月29日,康诺亚继续,一度跌超23%。
原因是其CM310特应性皮炎适应症上市申请需补充更多数据。
5月30日,贝达药业意外接棒,开盘即断崖式下跌近20%。
意外在于,下跌原因并不明确,只有其三代EGFR-TKI贝福替尼审批不顺的传言,而就在今天(5月31日)即将收盘之际,NMPA通知,批准贝福替尼上市,贝达药业股价却持续下跌0.4%。
***“18A”是指2018年4月,港股在主板上市规则中新增第18A章《生物科技公司》,允许未有收入、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提交上市申请。
通过梳理港股18A创新药企涨跌幅榜(2023年初至今),我们来看看“漫长的寒冬”之下,“尖子生”与“差生”之间到底有何差别。
01
2023港股18A创新药企跌幅TOP 10
多是产品商业化表现暂不乐观
港股设立18A规则,旨在为具有创新能力和商业化潜力的生物科技公司提供更灵活的上市条件和更多融资渠道。也为投资者提供更多参与医药创新的机会。
***18A企业“摘B”需要满足的条件为:年收入大于5亿港元、市值大于40亿港元。
“摘B”意味企业已经开始在Biopharma的道路上开始参与产品市场竞争。
德琪医药(股价下跌62%)、开拓药业(股价下跌59%)、歌礼制药(股价下跌57%)。
这三家虽然都有产品进入商业化阶段,但是商业化表现暂不乐观。
开拓药业目前未有产品获批上市,但其核心产品普克鲁胺原先是一种新型的雄激素受体(AR)拮抗剂,最初研发用于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的治疗,推进至临床III期;而此前最“轰动”的是即将获批新冠治疗适应症,鉴于新冠市场“萎缩”,或许只能期待未来其肿瘤适应症获批后的市场放量。
临床试验结果:很多港股“18A”创新药企未进入商业化阶段,投资者“买”的是其未来发展,因此一旦临床试验结果不如预期,投资者心理波动很大。
盈利和业绩:未盈利这座大山依然是全球创新药企急需解决的问题;而中国已上市的创新药企至今未出现“倒闭”情况,主要依靠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仍可支持。
02
2023港股18A创新药企上涨仅7家
股价最高涨近90%
创胜集团:目前5港元/股,专注于肿瘤、骨科及肾病,目前最快临床进展在II期;此前与BMS合作开展评估Osemitamab联合欧狄沃用于一线胃癌/胃食管连接部癌的全球临床试验。 绿竹生物:目前29港元/股,专注于疫苗和生物制剂,近期其重组带状疱疹疫苗LZ901的中国II期临床试验取得积极数据。 迈博药业: 目前仅0.5港元/股,专注肿瘤和自免领域药品。
从股价涨幅来看,仅有7家企业正向上涨;且其中仅有3家企业思路迪、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已“摘B”。
这3家企业:思路迪(股价涨幅86%)、信达生物(股价涨幅5%)、百济神州(股价涨幅3%)的股价上涨或许代表了目前中国创新药企的三个方向。
思路迪:诊断+创新药,专注肿瘤“诊疗一体化”的“流量新星”
PD-1单抗(达伯舒)是信达首款商业化产品,也是第二个上市的国产PD-1。上市不久,2019年信达就以主动降价63.7%换取进入国家医保的“门票”,是当年唯一,也是第一款入围医保的PD-1产品,占据了先发优势。
自上市以来,2019年销售额10.16亿元、2020年销售额22.9亿元、2021年销售额28亿元、2022年销售额20.29亿元;到2021年都保持国产PD-1第二的位置。
此外,除了自研产品,信达目前还有2款生物类似药,和多款授权引进产品,总计8款在售产品形成规模化商业矩阵,补充其经营资金流。
但是,信达生物的海外市场占比很低,目前尚未有创新药产品出海。
百济神州:全球品牌效应的“中国顶流”
百济神州是全球品牌做的最好的中国创新药企。依靠BTK抑制剂百悦泽(泽布替尼)打开美国FDA大门后,截止目前泽布替尼在美国获批的适应症已达4项,包括:
治疗成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患者、治疗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成人患者、治疗既往至少接受过一种治疗的套细胞淋巴瘤(MCL)成人患者,以及治疗既往至少接受过一种包含抗CD20治疗的边缘区淋巴瘤(MZL)成人患者。
随着其在美国多项适应症拓展,2022年,泽布替尼全球销售额总计38.29亿元(约5.65亿美元),其中来自美国市场的收入为26.44亿元(占比69%),同比增长超过200%。
03
想要成为辉瑞、罗氏?
真正全球化才算“英雄”
都说创新药研发需要做时间的朋友,但资本市场总是格外现实。
从美股市场来看这两家公司,2023年初至今,